2024年03月29号    星期五

-传递正能量 宣传中国梦-

传播中华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荷花奖”古典舞终评 “李清照”扎堆 有创新的《门神》引争议
传统文化

“荷花奖”古典舞终评 “李清照”扎堆 有创新的《门神》引争议

时间:2023-05-09 11:01来源:北京晚报编辑:赵亚宣点击量:294073

近年来,随着《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孔子》《李白》等舞剧的走红,文物和古代人物题材的舞蹈作品日益增多。近日,中国舞蹈界最高奖、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落幕,47个作品中,取材自壁画、出土文物以及古代名画的作品占到近30%,“李清照”“苏东坡”们也扎堆亮相。这不禁让人疑惑:古典舞题材是在盲目跟风,还是只能囿于古代的圈子?古典舞创作可否介入现实,呈现更宽广的天地?

“青绿”火了

“让文物起舞”成舞蹈界新现象

在“荷花奖”古典舞终评排名前三的作品中,位列第二的《散乐图》来源于辽代的同名壁画。在其他入围终评的作品中,有的来源于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有的来源于文物“绿釉陶男俑”“王子午鼎”,还有的来源于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动作造型……这不禁让人想起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作为一部来源于名画《千里江山图》的作品,《只此青绿》的巨大成功引领了全新的潮流。

“近几年来,创作者将眼光转移到文物领域,他们把壁画、古俑活化成舞蹈,成功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开拓了古典舞的新领域,这让我很佩服。”原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高成明说,让文物起舞是舞蹈界出现的新现象,《只此青绿》的走红确实激发了创作者的思维。随着中国观众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这类舞蹈作品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

文物题材虽然很热门,但在高成明看来,创作者要避免跟风,不要把自己的创作变成“精致的形式主义”,这会是此类创作的一大陷阱。“今天的大众未必了解文物的内涵,创作者如果打擦边球,只呈现精致的形式,靠摆一个动作、做一个花活儿让观众眼前一亮,看起来观众认可了这种创作,但这种创作其实并不长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也发现,部分创作者盲目追随《只此青绿》的特色和叙事口吻,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爆款”。“我们从来不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缺少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能力。”金浩说,有些作品之所以看着觉得似曾相识,就是因为部分编导只是把传统文化内容当做文化符号,“贴”在相对固定的古典舞舞蹈语汇上,这样换汤不换药,观众看了必然觉得千人一面。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部长张云峰很认可这个说法,他认为,文物题材作品重要的是关注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历史掌故,绝非用舞蹈语言呈现文物的形态,但现在市面上不少舞蹈作品本末倒置,“为了模拟一个形象,一直在堆砌动作,一个动作排了两分钟,演员受不了,观众也受不了。”张云峰说,舞蹈作品要用最简洁干练而且让观众看得明白的语言,将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传递出去,这才实现了活化文物、传承文化的作用。

“李清照”扎堆

塑造古典人物应融入现代意识

在题材方面,古典舞作品还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围绕古代人物展开。

最早出圈的一批舞剧《孔子》《李白》《杜甫》《昭君出塞》,通通都是知名古代人物,苏东坡、李清照等人物也在各类晚会上被跳了无数遍。而在这次“荷花奖”终评的三场演出中,也出现了同一个晚上能看到三四个“李清照”、两三个“苏东坡”的现象。以作品呈现而论,这些表演都是优中选优、唯美动人,但一气儿看下来,也让人感到疑惑:古典舞只能表现古代人物吗?

在中国舞协驻会副主席罗斌看来,这个现象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及一定的合理性。“古典舞这个舞种在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以来,舞蹈界有这样的认知:古典舞应该以中国古代历史或古典文学名著为基础题材,这是古典舞重要的素材库。”但这也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典舞的创作者都在古典人物的圈子里打转,各大舞蹈赛事也经常出现演一晚上“林冲”,甚至跳一晚上“孙悟空”的情况,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聚焦古典人物并非最重要的问题所在,而是能不能融入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进行创新性的编排。

综观目前演出市场上的古典舞作品,套路化的现象确实比较明显。表现苏东坡、李白、曹雪芹等作品很多,但把舞段拆解下来,表现主人公个人品格的地方,必有一段大开大合的独舞;歌颂爱情的桥段,再来一段凄美的双人舞,男主角表情痛苦,女主角悲悲戚戚。技巧上,燕子穿林、云间转腰等唯美流畅的动作要用足,倒踢紫金冠等炫技的动作也加满,舞蹈动作的编排并非出于剧情的需要,而是出于吸引观众眼球的堆砌。

“早些年题材更雷同的时候,满台都是‘怨女’,‘过火’的动作也很明显。”罗斌直指这些作品的弊病,“这些动作确实更容易突出舞者身体的表现力;大开大合的情感、对比性强的情绪也更适合动作表达,但一个人这么做成功了,后面一大批作品都这样做,就是跟风模仿,创作者不愿意动脑筋思考。”

用舞蹈表现中国古典人物,重要的是呈现古典与当下的连接,突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高成明以表现李清照的作品举例,“好的作品应该好在它既符合宏观历史上人们对李清照的总体印象,又能表现创作者对李清照的独特理解,是创作者站在当代的视角的诠释。”在运用独特技法时也一样,高成明想到了著名舞者王亚彬的作品《青衣》,“《青衣》里有很多水袖的技法,但它的巧妙在于用戏曲演员这个人物,把现代人当下的情感放到故事中,这种融合才是编导们需要下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

《门神》引争议

专家期盼看到古典舞更多创新

古典舞擅长表现古代题材,但是否只能表现古代题材?这也是当今舞蹈界热议的话题。

本届“荷花奖”终评中,群舞《门神》引起专家们的热议,甚至在评委中引发争议。《门神》讲述的是门上贴画中的众位门神,因一个孩子的啼哭“穿越”到当代社会,骑上滑板车、扭扭车,洗脱原本凶神恶煞的门神形象,用上十八般武艺,铆足劲儿开始哄娃。这一作品在最终得分排名中并未排进前15名,但在评委、专家乃至观众中引发讨论,有人认为它应该使用更明确的古典舞语汇,也有给出高分的评委为这个充满现代情感的故事感到惊喜:古典舞开始用美的方式介入现实生活。

在舞蹈演出市场上,这样介入现实的古典舞作品尚属少数,也成为业内专家期盼看到的创新。“古典舞是舞蹈语言和风格上的要求,没有题材的界限。就像芭蕾舞是外来的舞种,但也可以表现中国题材,也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样的经典作品。”罗斌类比道,“如果说古典舞不能表现当代生活,这在逻辑上站不住脚,我们不能永远躺在题材决定论上。”

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教授武巍峰坦言,用古典舞创作现实题材作品很难,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提炼,也需要做高级而巧妙的艺术表达,把二者融合起来。“比如孔子文化,孔子思想深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每个中国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孔子。”武巍峰说,用孔子文化切入现实生活时,就表现为每一个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彬彬有礼的态度等,都是孔子文化的体现。

“现在舞蹈艺术发展的势头正好,正是创作者应该大胆探索的时候。”罗斌说,舞蹈从业者不能因为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就放弃努力。他建议从业者向戏曲界学习,“很多地方戏流传的时间更加古老,但它们都有比较成熟的现实题材剧目,古典舞为什么不可以呢?创作者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大胆表述,不必总想着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艺术真正的价值就是无穷的创造力,这样舞蹈艺术也能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记者 韩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赵亚宣

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